close
典藏-今藝術2月2017第293期 暢銷雜誌2017
商品訊息功能
明明很飽了,但仍覺得餓
Wanting to Eat More When Obviously Already Full
文│高愷珮
「明明很飽了,但仍覺得餓。」這句話引自本期專欄作家黃孫權的文章〈後事實與事實後〉,文章裡當然討論的是另一個重點,但處在焦慮期、桌上堆滿食物的編輯卻被這句話給深深打動,吃了很多、卻不知道自己吃了什麼,只覺得內心的焦慮黑洞要用無盡的食物來填滿。轉個念頭想,這樣的心理狀態似乎也對應了「金鴕鳥獎」裡的諸多藝文事件。
從拔地而起的巨形圖案化雕塑如黃色小鴨、福祿猴、高跟鞋教堂,到追求以各式圖案及色彩填滿環境的彩繪塗鴉,皆成為日常休閒活動的最佳去處,龐大的量體、炫目的色彩,在相機的框景中成為最佳背景,這樣的奇觀、數大便是美的景象,成為我們拍下一幅幅紀念日常中的不平凡的相片。但是這樣的場景,真的跟我們的生活產生了關聯,成為想一去再去、在心中真正具有紀念價值的地點嗎?
記得長輩曾參加過國內的套裝旅程,景點便是圍繞高跟鞋教堂等所規畫出的行程。回來後長輩秀出一張張在景點前留念的合影,我問:「真的漂亮嗎?以後還會想再去?」長輩想了幾秒後回答:「其實還好,都只能在外面不能進去,沒什麼特別的。」話雖這麼說,基於獵奇的旅遊心態,我們可能還是會跟隨「新」、「奇觀」、「大」等關鍵字規畫著日常休閒行程,因為這次的奇觀並未跟自己產生深刻的聯繫;當然我們可能記得這次是跟誰去、發生了哪些有趣的事,但可能不會記得福祿猴被雨水淋濕後在地面留下的顏料、不會記得高跟鞋教堂的所在地是烏腳病的好發地之一,因為不記得看了什麼,總想繼續體驗更多更奇觀的事物。而建造、舉辦這些奇觀的單位,年復一年,明明規畫了很多所費不貲的活動,卻什麼都沒真正「留下」,只能一直舉辦。
相同的心態,也可用來反思官方在千禧年後興辦國際競圖熱潮,如台中市新市政中心,胎死腹中的台中古根漢美術館,故宮南院,2008年觀光客倍增計畫「門戶系列」,高雄世運主場館,台中國家歌劇院,高雄世界貿易展覽會議中心,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台北藝術中心,行政院衛生署防疫中心,北部流行音樂中心,台灣塔,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高雄港埠旅運中心,高雄海洋文化及流行音樂中心,台中中央公園,基隆新海港大樓,台中城市文化館(即綠美館),台南市美術館,金門港水頭客運中心,淡江大橋,新北市立美術館,台南府城軸帶地景改造,桃園國際機場第三航廈,台南市立圖書館等。最初,國際競圖制度的建立,是為了達到接軌國際的理念,也確實為台灣建築界打開了不一樣的思維跟風景;然而在國際競圖制度實行十餘年的今日,或許是時候停下腳步再次思考此模式的待改進之處,以及我們是否真的善待了這些建築師的在台心血。我們擁有了許多優秀的建築作品,卻仍一昧地熱衷國際品牌,不斷地引進,卻未善加珍惜、積極地讓建築嵌入在地民眾的日常生活軌跡。一如日前台中國家歌劇院傳出大劇院廳出租給直銷廠商的新聞,不僅傷害了歌劇院的自身形象,也傷害了最初要將建築獻給音樂表演的建築師。唯有重視自己所擁有的,細細品嘗、悉心打造,才能真正餵飽心靈的飢餓。
商品訊息簡述
典藏-今藝術2月2017第293期
典藏-今藝術2月2017第293期 評價
網友滿意度: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看雜誌的習慣
今天要跟你們推薦
典藏-今藝術2月2017第293期
看雜誌的好處就是可以多吸收最新資訊
各類的雜誌我都會看~
甚至我還會把喜歡的部分剪下來蒐集
推薦你們金石堂購買會比較划算喔!
通常會打折而且滿額免運滿方便的
這本書我自己也有購買~
分享給你們囉!
典藏-今藝術2月2017第293期
台灣室內設計2014第12期 ![]() |
MdN 5月號2014 ![]() |
商品訊息功能
:
商品訊息描述:
FEATURE
觸地的書寫
普立茲克獎得主在台的建築句構
1979年,由芝加哥普立茲克家族(Pritzker family)透過凱悅基金會(Hyatt Foundation)成立、在許多程序與獎金方面都以諾貝爾獎(Nobel Prize)為範本的「普立茲克建築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每年將獎項授予一或多位建築師,用以表揚其傑出貢獻,這個有「建築界的諾貝爾獎」美譽的獎項,也被認為是全球最重要建築獎項之一。
回顧普立茲克獎歷屆40位得主,其中有多達1/4以上的建築師曾在台灣留下作品,但目前被一般民眾所熟悉的,多為2000年前後台灣政府開始國際競圖熱潮下徵得的明星建築師之作,「普立茲克獎得主」的形象遂成為政府部門在政績上張貼的大師標籤,建築與在地的關係也似乎漸行偏移。但觀察近幾年的得主坂茂(Shigeru Ban)、去年的阿拉維納(Alejandro Aravena)等人,我們可以自獎項授予的方向轉變,發現到當代建築師的角色定位及關懷,與過去較講求個人風格、強勢主導設計的方向截然不同。而這樣的關注從歐洲當代建築獎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與密斯.凡.德羅基金會兩年一度的「密斯.凡.德羅歐洲當代建築獎」(Mies van der Rohe Award),或由人道關懷為出發點、2011年將首獎授予台灣建築師謝英俊的美國柯里史東建築獎(Curry Stone Design Prize)中也都有其痕跡可循。
本期《典藏.今藝術》專題以「觸地的書寫」為題,試圖回訪建築最初與人、環境的關係,專題由阮慶岳〈時代的溫度〉一文開始,梳理普立茲克獎的發展變化。而在案例部分,則由編輯群共同書寫、製作,以德國建築師波姆(Gottfried B?hm)建於1960年台南菁寮天主堂,這座最早於台灣土地長出的普立茲克獎得主作品為起點,銜接日本建築師丹下健三(Kenzo Tange)為八里的聖心女子大學(今聖心女中)所設計的校舍、在台作品數量最多的日本建築師伊東豊雄(Toyo Ito)作品、葡萄牙建築師西薩(álvaro Siza)以80歲高齡於八卦山上設計的台豐高爾夫球會館,以及中國建築師王澍在2011年「朗讀違章」展中,在城中藝術街區展出的臨時結構《亦方亦圓》。在此,我們試圖提出目前較少被討論的幾件普立茲克獎得主在台作品,並訪談對該作品有長期研究與關注的台灣建築師或研究者,由在地視角分析這些作品如何與當地環境對話。本次特別感謝阮慶岳、徐昌志、謝宗哲、劉舜仁,以及菁寮天主堂韋方濟神父、聖心女中總務處陳瑞璋主任在專題構成中提供的專業諮詢與各項協助。策畫/林怡秀
明明很飽了,但仍覺得餓
Wanting to Eat More When Obviously Already Full
文│高愷珮
「明明很飽了,但仍覺得餓。」這句話引自本期專欄作家黃孫權的文章〈後事實與事實後〉,文章裡當然討論的是另一個重點,但處在焦慮期、桌上堆滿食物的編輯卻被這句話給深深打動,吃了很多、卻不知道自己吃了什麼,只覺得內心的焦慮黑洞要用無盡的食物來填滿。轉個念頭想,這樣的心理狀態似乎也對應了「金鴕鳥獎」裡的諸多藝文事件。
從拔地而起的巨形圖案化雕塑如黃色小鴨、福祿猴、高跟鞋教堂,到追求以各式圖案及色彩填滿環境的彩繪塗鴉,皆成為日常休閒活動的最佳去處,龐大的量體、炫目的色彩,在相機的框景中成為最佳背景,這樣的奇觀、數大便是美的景象,成為我們拍下一幅幅紀念日常中的不平凡的相片。但是這樣的場景,真的跟我們的生活產生了關聯,成為想一去再去、在心中真正具有紀念價值的地點嗎?
記得長輩曾參加過國內的套裝旅程,景點便是圍繞高跟鞋教堂等所規畫出的行程。回來後長輩秀出一張張在景點前留念的合影,我問:「真的漂亮嗎?以後還會想再去?」長輩想了幾秒後回答:「其實還好,都只能在外面不能進去,沒什麼特別的。」話雖這麼說,基於獵奇的旅遊心態,我們可能還是會跟隨「新」、「奇觀」、「大」等關鍵字規畫著日常休閒行程,因為這次的奇觀並未跟自己產生深刻的聯繫;當然我們可能記得這次是跟誰去、發生了哪些有趣的事,但可能不會記得福祿猴被雨水淋濕後在地面留下的顏料、不會記得高跟鞋教堂的所在地是烏腳病的好發地之一,因為不記得看了什麼,總想繼續體驗更多更奇觀的事物。而建造、舉辦這些奇觀的單位,年復一年,明明規畫了很多所費不貲的活動,卻什麼都沒真正「留下」,只能一直舉辦。
相同的心態,也可用來反思官方在千禧年後興辦國際競圖熱潮,如台中市新市政中心,胎死腹中的台中古根漢美術館,故宮南院,2008年觀光客倍增計畫「門戶系列」,高雄世運主場館,台中國家歌劇院,高雄世界貿易展覽會議中心,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台北藝術中心,行政院衛生署防疫中心,北部流行音樂中心,台灣塔,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高雄港埠旅運中心,高雄海洋文化及流行音樂中心,台中中央公園,基隆新海港大樓,台中城市文化館(即綠美館),台南市美術館,金門港水頭客運中心,淡江大橋,新北市立美術館,台南府城軸帶地景改造,桃園國際機場第三航廈,台南市立圖書館等。最初,國際競圖制度的建立,是為了達到接軌國際的理念,也確實為台灣建築界打開了不一樣的思維跟風景;然而在國際競圖制度實行十餘年的今日,或許是時候停下腳步再次思考此模式的待改進之處,以及我們是否真的善待了這些建築師的在台心血。我們擁有了許多優秀的建築作品,卻仍一昧地熱衷國際品牌,不斷地引進,卻未善加珍惜、積極地讓建築嵌入在地民眾的日常生活軌跡。一如日前台中國家歌劇院傳出大劇院廳出租給直銷廠商的新聞,不僅傷害了歌劇院的自身形象,也傷害了最初要將建築獻給音樂表演的建築師。唯有重視自己所擁有的,細細品嘗、悉心打造,才能真正餵飽心靈的飢餓。
- EDITORIAL編輯手記
026明明很飽了,但仍覺得餓∣高愷珮
COLUMN今專欄
028後事實與事實後∣黃孫權
030藝術與民族主義∣耿一偉
GLOBAL VISION國際視野
032《遙控無人機理論》永無戰事?完全監視?演算法殺人?│詹育杰
NEWS焦點新聞
034國際.中國.台灣
SPECIAL REPORT 特別報導
048第一屆金駝鳥獎民眾票選2016年十大藝文鳥事件出爐│(整理)高愷珮
050金鴕鳥,文化創傷獎│吳介祥、蕭文杰
054掩耳與盜鈴,實為一體從「金鴕鳥獎」看文化批判體系│吳牧青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056灌注生命,超譯水墨金浩得筆下的芥子須彌│楊爾寧
FEATURE專題企畫
058觸地的書寫普立茲克獎得主在台的建築句構│(企畫)林怡秀
060時代的溫度│阮慶岳
064於田間長出的戰後建築徐昌志談波姆《菁寮天主堂》的興建歷史│林怡秀
068光與雕刻的延長丹下健三《聖心女子大學》的謐靜詩意│林怡秀
072流動曲面,實現公共性的市民願景謝宗哲談伊東豊雄的在台作品│高愷珮
076以謙遜的姿態回應環境劉舜仁談西薩細膩的建築思維│游雅筑
080對差異性捍衛的建築阮慶岳從王澍《亦方亦圓》談違章啟示│張玉音
084普利茲克獎得主在台作品一覽│黃毓瑩
SPOTLIGHT藝壇注目
088療癒之泉格蘭菲迪台灣藝術家駐村計畫12週年│林怡秀
092策展人費爾葛瑞福專訪│呂學卿
OBSERVATION藝點觀察
094Lightbox與赤赤舍的台日交流日本攝影的活力想像│沈柏逸
098「香港政治藝術點修科」底問題意識│劉建華
103「藝術政治點修科」重議傘運之外的政治藝術│梁寶山
106「香港政治藝術點修科」廢青學員的感想│廖雅瑩
108由點而線如何聽見集體記憶的聲音?│鄭文琦
112記南藝造型所第一屆師生展│蔣伯欣
114展覽,及其所開展的對話與空間與忠泰美術館「HOME 2025:想家計畫」開幕展的初次見面會│殷寶寧
118女同志們的集體創作重訪《女朋友》雜誌│蔡雨辰
122新世界的發現或北印度群島的描述(十五)今天是漢密爾頓的大日子│張碩尹
FORUM藝術論壇
124擺脫層層剝削的折扣戰從永續書市看圖書定價制│李令儀
128書市的美麗與哀愁文化政策中的統一圖書定價│黃心蓉
SNG展覽直擊
132國際.中國.台灣
ART SCENES展覽選介
155由寫實漸轉半具象看見不一樣的盧月鉛│周士涵
156堆砌,刮刀下的堅毅靈魂讀陳俐維的創作轉折│黃欐媞
CALENDAR展覽快訊
158展覽月報│編輯部
商品訊息簡述
:
- 刊別:月刊
- 級別:台中水晶柱專賣店普遍級
- 出版社:典藏
- 出刊日:2017/1/23
- 出版地:台灣
- 語言:中文
典藏-今藝術2月2017第293期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